縱覽青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悠悠百年,千秋偉業,黨同人民永遠不可分割、永遠命運與共。
一個初心故事
<碧血灑邊塞,浩氣存天山>
陳潭秋,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896年,他出生于湖北黃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青年時期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成為武漢地區學生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1920年春,陳潭秋、董必武等人創辦了武漢中學,宣傳馬克思主義,傳播新思想和新文化。為了把革命青年組織起來,陳潭秋和董必武等人建立了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湖北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
大革命失敗后,為了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中共中央決定派陳潭秋赴江西開展工作。他被推選為江西省委書記,領導江西省委為南昌起義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使江西黨組織不斷恢復、發展和壯大。1939年5月,陳潭秋來到新疆抓緊對“新兵營”的訓練,為抗日前線輸送人才并領導新疆的中共整風運動。1942年陳潭秋不幸被軍閥逮捕,受盡酷刑的他始終堅持黨的立場,拒絕在《脫黨聲明》上簽字。1943年9月27日,陳潭秋壯烈犧牲,碧血灑邊塞,浩氣存天山。
周恩來總理曾評價陳潭秋:“顧大局,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每次都能夠在形勢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正確應對,挽救危局,避免和減少了黨的損失。”
一部愛國電影
<兩個小八路>
《兩個小八路》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拍攝,1978年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爭時期,孫大興和武建華兩個小八路成長為英勇革命戰士的人生歷程的故事。黨的培養教育,戰爭烽火的洗禮,使孫大興、武建華這兩個小八路飛快成長,他們像兩只雛鷹翱翔在高高的藍天上。該片榮獲建國三十周年全國少年兒童優秀影片二等獎。
“我繳獲了一支三八槍,烏油油,亮光光,亮呀亮呀亮光光來哎咳咳……”這首曾廣為流傳的《我繳獲一支三八槍》正是出自兒童影片《兩個小八路》。現在聽來,這首歌依然激勵著人們不忘過去,珍惜現在。
一首革命歌曲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該歌曲創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歌劇《星星之火》第一幕第二場中的唱段。歌曲頗具風采地唱出了建國初期中國人民的革命豪情和雄心壯志,激勵著青年人不怕困難、奮發向上,是一首抒發人民當家做主、滿懷豪情的歌曲。2009年,該曲入選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0部委推薦的“100首愛國歌曲”。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長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歌曲旋律優美、節奏輕快,催人奮進,令人聽過一次就能夠印象深刻。該曲告訴聽眾,永葆革命精神的奮斗者才能年輕,才能充滿活力。革命者的中國共產黨人要年輕有活力,就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初心和使命奮斗不已。
一個紅色地標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座落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湖風景區內,為紀念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弘揚孔繁森精神,1995年7月4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建館,1995年9月10日開館。2013年4月在原址改擴建,次年2月投入使用。2018年9月,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將孔繁森同志紀念館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同年12月,紀念館入選國家4A級旅游景區。
紀念館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內容包括基本陳列展廳、交流展廳、綜藝展廳、影視報告廳、陽光大廳和紀念廣場。該館通過豐富的實物、照片,介紹了孔繁森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名黨的優秀領導干部的歷程;著重展示了孔繁森赴西藏工作十年中,“汗灑雪域”,為西藏的建設和繁榮恪盡職守、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情系高原”,滿腔熱忱,無私奉獻為人民;“廉潔清正”,艱苦樸素,克己奉公的高貴品質以及西藏人民懷念孔繁森的感人情景。
一本黨史書籍
《奮斗與夢想——近代以來中國人的百年追夢歷程》
《奮斗與夢想:近代以來中國人的百年追夢歷程》是中國史學會會長、求是雜志社原社長李捷所著的書籍。該書涵蓋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刻而系統的闡釋。
該書以翔實的史料和宏大的歷史視角,追溯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經歷的奮斗歷程,展示近200年的滄桑巨變,揭示橫貫其中的不朽民族精神與和平發展理想,為國際社會深入了解當代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歷史鎖鑰。
你們是否也有很多革命故事想要講述,也有很多紅色書籍想要推薦?即日起,我們面向大家征集“知史愛黨”內容,不管是故事、電影、歌曲、地標、書籍,都可以在當期微信推文后給我們留言,我們將擇優在下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