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1921到2021,時間跨越百年,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只有50多名黨員成長為如今擁有90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從嘉興南湖的紅船發展為“中國號”乘風破浪的巨輪。百年歷史,風雨兼程,我們學黨史、悟思想,從英雄先烈們的身上汲取奮進的力量,在紅色記憶中感悟精神的傳承。
一個初心故事
王盡美:壯美青春光和熱
1918年,剛滿20歲的王盡美,在家鄉考取了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彼時中華,國門之外,硝煙漫漫,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這一年,國門之內,槍聲四起,爭權奪利魚肉百姓的軍閥混戰仍難見休止。
王盡美在濟南求學期間,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后,他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這份半月刊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刊載了諸多有關社會改造的文章,抨擊時弊,啟發青年覺悟。
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導下,他在山東建立中國共產黨山東區支部,擔任書記。1922年1月,他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7月,他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他所參與起草的《勞動法大綱》,成為這一時期黨指導工人運動的綱領。
山海關、秦皇島、廣州、天津、濟南、青島、青州、濰縣……王盡美四處往來奔波,為民族振興、人民覺醒貢獻著光與熱。長期的忘我工作與艱苦生活,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結核病。即便如此,他依然抱病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等,直至在工作的最前線溘然而逝。
一部愛國電影
地雷戰
《地雷戰》原是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軍教片,于1963年被當作故事片在全國放映。影片取材于抗日戰爭期間,山東海陽縣人民群眾用自制的土炸藥制造地雷抗擊日寇,取得反掃蕩勝利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蕩”,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眾,想出了對策。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終于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
一首革命歌曲
《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1950年,正當中國人民集中精力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恢復國民經濟時,美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軍隊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為達到干涉朝鮮半島局勢的目的,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并將戰火燒到鴨綠江畔。面對這種嚴峻局勢,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迅速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于10月19日在彭德懷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
在志愿軍入朝參戰一月后的11月2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創作完成,并在朝鮮前線和國內廣泛傳播,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形象標識和那段難忘歲月的文化記憶。
一個紅色地標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紀念館主要由八路軍抗戰史陳列館、八路軍將領館、百團大戰半景畫館、窯洞戰模擬景觀、八路雄風碑林等組成。
在八路軍抗戰史陳列館,基本陳列共分為“日本全面侵華八路軍出師抗日”“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粉碎日軍‘掃蕩’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戰勝嚴重困難堅持敵后抗戰”“進行局部反攻恢復和擴大抗日根據地”“舉行全面反攻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六個部分,通過照片、實物展出和塑像及影像結合等方式,展現了八路軍從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洛川會議、平型關大捷、敵后游擊戰爭、發展抗日敵后根據地、開展百團大戰、全面大反攻等歷史節點一路走來,直到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過程。
一本黨史書籍
《偉大也要有人懂:小目標 大目標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
近百年來,世界浪潮浩浩蕩蕩,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帶領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目標,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寬廣道路。本書延續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偉大也要有人懂”系列的風格,采用一問一答式體例,用高度凝練的十七個問題清晰勾勒出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引領青少年讀者帶著思考,走進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尋找答案。
你們是否也有很多革命故事想要講述,也有很多紅色書籍想要推薦?即日起,我們面向大家征集“知史愛黨”內容,不管是故事、電影、歌曲、地標、書籍,都可以在當期微信推文后給我們留言,我們將擇優在下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