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的篳路藍縷、滄桑萬變
一代代共產黨人接力書寫這恢弘史詩
與人民心心相印
和人民同甘共苦
同人民血脈相連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
書寫為民情懷
見證百年風云變幻,凝聚磅礴奮進力量
<一個初心故事>
堅決革命的同志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省新河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陸軍中學,1920年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深造,畢業后到馮玉祥部擔任參謀見習官,因作戰勇猛、戰功卓著,由排長一路升至師長。中原大戰后,所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第73旅,董振堂任旅長。
1931年,董振堂所在部隊被蔣介石調往江西“圍剿”紅軍。對打內戰極為反感的董振堂進行了抵制。“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又大肆鼓吹“攘外必先安內”,董振堂失望至極,思想日益傾向革命。經過黨組織的積極爭取,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與趙博生、季振同等率領第26路軍1.7萬余名官兵在江西寧都宣布起義。從此,董振堂義無反顧投身到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中。
寧都起義部隊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董振堂任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后任紅5軍軍團長。他率部參加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斗,與兄弟軍團配合粉碎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曾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紅旗勛章。1932年,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中央紅軍長征后,董振堂率紅5軍團承擔后衛任務。湘江戰役中,紅5軍團以犧牲5000余人的慘痛代價,成功掩護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渡江。紅軍強渡金沙江,紅5軍團奉命阻擊敵人,頑強堅守9天9夜,圓滿完成任務。在戰火的洗禮中,董振堂與他指揮的紅5軍團,逐步形成了善打防御戰、阻擊戰的作戰風格,多次完成阻擊國民黨軍的任務,為保障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戰功,紅5軍團因此榮膺“鐵流后衛”的光榮稱號。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第5軍團改稱第5軍,董振堂任軍長。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后,紅5軍被編入西路軍,向寧夏、甘肅、新疆方向進發。
1936年12月底,作為西路軍的先鋒,董振堂率領紅5軍攻占臨澤縣城,不久又攻占高臺縣城,并立即組織力量宣傳黨的政策,廣泛發動群眾,組織抗日人民政府,建立抗日武裝。1937年1月12日,西北軍閥馬步芳調集重兵圍攻高臺。高臺城小墻低、易攻難守。董振堂率部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苦戰九晝夜,直至最后一人一彈。最終,董振堂和3000多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
<一部愛國電影>
沙家店糧站》根據柳青小說《銅墻鐵壁》改編,主要講述了陜北人民保證數萬野戰軍的糧食供應,爭取勝利的故事。
1947年,陜甘寧邊區,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進攻,保證我軍軍需,沙家店糧站的地下工作人員石得富等人擔負起向我軍提供糧食的重要任務。面對重重困難,石永公信心不足,地主又乘機放火想燒掉糧食,幸虧石得富帶領群眾保護了糧食。在與敵人的斗爭中,疤虎不幸犧牲,石得富為救石永公不幸被捕。敵人對石得富嚴刑拷打,要石得富供出藏糧地點,石得富寧死不屈,后來,他帶領群眾從獄中逃出。在我軍向敵人反攻的戰場上,石得富見到了金書記和石永公,他把用生命保護下來的糧賬,交給了組織。沙家店糧站不負組織的重望,成功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工作。
<一首革命歌曲>
《嘉陵江上》是端木蕻良作詞,賀綠汀譜曲的一首獨唱曲,本是端木蕻良1939年作于重慶的一首散文詩,后經作曲家賀綠汀譜曲成為一首為大眾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歌曲寄托了作者對失去的家園——東北三省的懷念,唱出了收復失地的決心。
歌曲問世以來,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并作為男高音獨唱曲目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了對強占了自己家鄉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齒痛恨,對淪陷在敵人鐵蹄下的故鄉和親人的深切懷念。
<一個紅色地標>
百色起義紀念館
百色起義紀念館的前身是右江革命文物館,始建于1961年。1999年,百色起義紀念館遷建至百色市城東路迎龍山上。經過多年建設,百色起義紀念館形成了館園結合的特色,形成了內涵豐富、層次分明的景觀格局,集革命傳統教育與觀光旅游為一體,是人們進行休閑娛樂和接受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百色起義紀念館陳展內容始終以百色起義為主題,以鄧小平同志在百色的革命活動和紅七軍戰斗歷程為主線,以文物為主要展覽語言,分5個部分全面展示了百色起義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根據地建設、紅七軍北上歷程和后續發展、留守部隊堅持根據地斗爭及滇黔桂邊游擊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等情況,突出表現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和革命先輩不畏艱險、敢于犧牲、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
<一本黨史書籍>
《日出東方——中國共產黨創建紀實》由邵維正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一本反映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的專題性普及讀物。作品構思新穎,系統而又詳盡地敘述了五四運動的緣由、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建黨的醞釀和籌備、共產國際的關注與指導、一大的召開以及大會代表的人生軌跡、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和革命浪潮的興起等史實,彰顯了中共創建史的主題和主線,揭示了黨的性質和建黨的基礎,充分論證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歷史必然性,駁斥了海外“早產論”、“盧布黨”、“泊來品”等謬論。
本書具有學理性與大眾化兼容的特點,既還原歷史,探尋建黨的路徑和規律,又以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生動形象的語言,增強可讀性,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達到以史育人、雅俗共賞的效果。